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
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作为80后而言,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都正为教育好孩子而发愁。那么大家知道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一起来了解吧!
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1
幼儿怎样教80后家长很迷惑
“从‘独生子女’到‘为人父母’,80后角色正在悄悄转变。”
进入“独带独”时代,80后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一大困惑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80后家长都十分年轻,看上去就像是小朋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完全不会给人明显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觉。
此外,80后家长学历普遍较高,对孩子教育常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工作压力比较大,带孩子的时间非常少,这样新的幼儿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专家建议80后家长应定期学习先进的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探索该怎么更好地去和孩子相处,怎么去教育孩子。
80后家长Ada从小受过西方教育,赞赏自由开放、创造思维的西方教育模式。
女儿乐乐进入幼儿园之后,她的枕边书变成了劳伦斯·科恩的《Playful Parenting》以及阿黛尔·法伯的《HowtoTalk SoKids WillListen》。同时,她定期参加了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课程。
学习能充分满足2—6岁的幼儿教育所需专业幼教知识,树立科学的时尚育儿理念。在她看来,育儿应当是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事情,缺一不可。
幼儿怎样教,幼儿教师该补课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幼儿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化教育与培训的人员才能够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
特别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角色,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型”教师,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教师。
幼儿园应逐渐打破传统思维推出创新举措,比如安排灵活的接送时间、多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举办亲子野外生存互助活动等。
当然这样也就意味着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一颗足够包容的心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针对这一现状,GPST—PT国际幼儿教师认证引进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地开发幼儿潜能。
如通过引进欧美教育心理学概念——“心情教育”,让学员学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建立成功感,从而让孩子有表达的意愿,并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
这样,小孩子上幼儿园不再是一种痛苦。
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2
作为80后,已经步入中青年,慢慢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同学,朋友中已经有很多人工作小有成就。
但常常还是有些老人的声音,“谁谁谁,这么大了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或是结婚后又离婚”,在他们眼中,人就应该买房,结婚,生子,而且还要生两个。
仿佛在他们眼中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有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自己,以后没有人给他们养老。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现在的很多85后“佛系青年”,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这对于农村出生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有背祖宗。如果自己是这样做的,肯定早就被赶出家门,落得不忠不孝的名声。
对于我们父母的思想,我们是完全没有能力去更正,他们早就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白天去田里干活,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而作为80后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下一代,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是应该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听话用打,骂来解决问题?
还是应该另辟蹊径,为我们的孩子找到新的出路。答案显而易见,很多80后的父母,现在都在探寻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平等,尊重”。
能够看到很多父母都是很尊重自己的孩子,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惯,被惯坏了怎么办。
我也曾在内心有一丝担心,当孩子太有主见时,我们应该用什么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涵养,懂礼貌,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
而我现在终于心里有底了,有一种东西叫“爱”,他是唯一能够牵绊孩子和父母割不断的绳索。
当孩子在出错时,只要我们最多的耐性好好的引导,我想每个孩子都会明白父母的苦心。而我们作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他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其它的都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教育。
作为80后的我们,我希望能够成为最宽容的一代。宽容自己的孩子,让他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80后们都是怎样教育他们的孩子的3
对孩子要重“天性”,也要重“规矩”
一些家长对孩子“放任”,则表示自己是学习“西方育儿方式”,觉得“国外孩子很追求个性,家长很‘放’”,这其实是很片面的理解。
西方的家庭,其实很注重孩子在各种场合规则意识的培养,有着最基本的规范和礼仪。
丁琳老师对奥 巴马的九条家规印象很深:“这九条家规,包括作息、劳动、交友等方面,是对孩子底线的要求,你可以自由成长,但是你不能过那个界。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却认为一旦自由,就没有界了,你怎么做都可以’。”尤其在生活规范上,觉得孩子尚小,要求很松。
前段时间,丁老师家来了个美国小客人——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她发现,美国姑娘的家教很严,让她很有触动。小姑娘三年级,和所有孩子一样,对糖果“毫无抵抗力”。
在吃了一颗糖果后,她询问妈妈可不可以吃第二颗,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她就平静地接受了。
小姑娘的妈妈说,每天吃多少糖果,在他们家是“原则”,原来怎么定的,就怎么执行,不会因为是在外做客而有例外。这位妈妈还告诉丁老师,如果孩子哭闹耍赖,还有相应的“政策”。
再比如,过万圣节,孩子们结队去讨糖,老师会说好讨来的糖要如数上交,不能自己偷偷吃,孩子们都要遵守,每个孩子分了糖带回家,放进柜子,说好每天吃几颗就吃几颗,没有例外。
小姑娘的妈妈说,每年,“家规”都会有一些变动,会提前和女儿说好。她的“家规”有:玩玩具,拆了一个要先玩好,再拆另一个;被子要自己叠,房间要自己整理;
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孩子一起玩要尊重别人的文化差异,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