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成长,做为父母,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长!妈妈们说起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都变成话唠,言语中均透着幸福和忧虑,但是更要尊重孩子的成长。
尊重孩子的成长1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要让孩子快速成才,一些父母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和灌输知识,“神童方案”、“成才秘诀”等出版物和学习班也应运而生。受此影响,年轻父母们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成了“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但对孩子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很少顾及。
幼儿园里有个叫梅梅的小朋友周一至周五上幼儿园,周六、日家长给她报了好几种兴趣班,家长说:“多学一点,孩子会成长得更快一些。”。但一段时间后,家长找到我问他们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原因是梅梅学什么都比别的孩子慢。
显然,不少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太过热衷了,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有自己的时间表的。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至少有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八种智能,表现在个体身上其智能优势是不同的,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像梅梅小朋友,她在各个方面表现都是中不溜或者说并不很出色,一个可能是孩子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另一个可能是能够发挥孩子智能优势的领域还未被发现。所以,家长现在就给孩子下“智力有问题”的结论为时太早。父母的敏感和急躁,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是有过程的,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如农作物的成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阶段一样,如果忽视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拔苗助长”的不良后果。
教育不能急躁,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只有找到了最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早期教育的重点主要是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西方流行一种“早期银行论”,是指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好像是往他们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关键是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童年的乐趣。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其实是成人自己内心焦虑的表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作为父母特别应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最要摆平心态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日后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或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风风雨雨的保证。
幼儿孤僻、胆怯或霸道、不与人合作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在早期教育中忽略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有关。
早期教育专家认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这些性格、品质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内容。
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的生长周期、成才规律,不要揠苗助长,不要跟风攀比,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办事,而应心平气和地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打好学习基础、生活基础、身体基础和与他人合作的基础,多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而不要太在乎一时的名利得失。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等待。
尊重孩子的成长2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爸爸妈妈带明明去动物园玩,最后还剩两张票,爸爸的本意是,明明已经“开”了一次汽车,那么这最后的两张票就去坐小火车吧!妈妈说,还是问一下明明吧,明明的选择是“再开一次汽车,不要坐小火车”,那好吧,尊重明明的意见,咱们此行就两次汽车而没有火车。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餐,而弟弟则坐在餐椅里大哭,妈妈于是向哥哥求助,“明明,帮妈妈哄一下弟弟,好吗”?“弟弟想请哥哥陪他玩呢”!
虽说有的时候明明也无法让弟弟停止哭,但妈妈还是非常尊重小朋友的努力,对明明大加赞扬一番,“想把大哭的弟弟哄好,其实是件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妈妈也做不到,谢谢明明帮了妈妈。”
3、善用外部的资源 明明不喜欢吃西兰花,每次妈妈做西兰花,明明都是非常拒绝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吃西兰花”?妈妈本想理论结合实践地教导小朋友一番,但明明肯定认为妈妈是在说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的;
因此,也是出于尊重明明是否真想知道答案的意愿,妈妈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告诉明明,“如果你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下次问问医生阿姨,好吗”?
4、不过多干涉生活 自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早晨起床,都是明明自己选择当天的衣服,有时是二选一,有时是自由选择。自由选择之时,问题就来了,如果某天要带明明出门去做客,而小朋友恰恰选择了非常旧的衣服,或者衣服裤子颜色不搭配,此时的妈妈有些左右为难,但最终是理性占了上风,这是明明自己的选择,妈妈就应该尊重,不但同意小朋友的选择,而且妈妈不会说任何负面的话,也是出于一种不干涉明明生活的尊重吧!
5、不当面议论孩子 在与其他朋友聊天之时,只要明明在场,妈妈都是会避免谈论小朋友的,尤其是明明犯的错误或坏习惯等负面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朋友当着妈妈的面揭妈妈的短处,妈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设身处地想一想,再小的小朋友也是同样啊!因此,不当面议论明明,也是出于对小朋友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吧!
6、让孩子自己回答别人的询问 妈妈带明明去朋友家做客,一些关于明明喜好的问题,朋友总是喜欢问妈妈,想请妈妈代替小朋友回答,如“明明中午吃面条还是米饭”?“明明喝水还是喝果汁”?“明明喜欢弟弟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很多,每次妈妈不是替明明回答,而是告诉朋友“直接去问明明啊”!小朋友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这些无关紧要且是自己喜好的事情,都要由妈妈来做主、代替其回答?
7、让孩子自己做主 邻居家的小妹妹来找明明哥哥玩,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积木,于是便问妈妈“阿姨,我可以玩积木吗”?妈妈没有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告诉小妹妹,“这是明明哥哥的积木,明明哥哥才是积木的主人,你应该去问他呀!”小妹妹想玩明明的玩具,需要经过明明的同意;不仅如此,如果爸爸或妈妈想把哥哥的玩具拿给弟弟玩,也是要先征求明明的同意,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出于对小朋友的尊重。
8、尊重“没准备好” 有的时候,明明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或者身体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妈妈一定不会去勉强或催促小朋友的,并且坚信,该学会的明明一定能学会,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比如说如厕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明明自己也很想在便盆里小便,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一坐上去就嘘嘘不出来,妈妈不急也不恼,咱们慢慢来,等明明准备好了,咱们再试。
谨防说太多“不” 生硬的“不”字,不但是对小朋友的不尊重,而且还会挫伤明明做事情的积极性,因此在明明询问之时,妈妈一般都是以肯定的回答来拒绝小朋友。一个简单的例子便是,午餐前,明明问“我们可以去公园玩吗”?妈妈没有回答明明“不行,要吃饭了”,而是说“当然可以,不过要先吃完饭才可以去”。
结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妈妈请设身处地地为小朋友们想一想,以上的事例,如果是别人强加于我们,我们会开心吗?会高兴吗?会毫无怨言?会欣然接受吗?一定不会,那么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同样的,因此尊重小朋友,就把这些事情的主动权、决定权,交给他们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