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
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关于沟通,很多家长也许会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和孩子沟通,但其实这是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在运用反映倾听时,父母并不只是扮演一台录音机,重复孩子的叙述,而是整理孩子的叙述。那么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呢。
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1
此时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学习“停、看、听”
通常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与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比语言沟通更重要,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倾听孩子说什么。
2、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位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下列的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
(1)脸部表情
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蔑视他人。
掷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济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表示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可能是谈话重点内容的强调。
父母如何运用反映倾听2
01什么是“反馈式倾听”?
所谓反馈式倾听,就是认真听取孩子的观点后,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再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隐藏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合理、积极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说,当父母听到孩子说的话后,分析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将孩子的需求用共情的方式说出来,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感受是被父母重视的。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对于反馈式倾听的分享,真的很棒。
她说,曾经有次,孩子在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结果不小心摔倒了,一开始,她对孩子说:“你可以自己起来,”可是孩子却哭着对妈妈说:“妈妈,疼”。后来,她走了过去,将孩子扶了起来,并问孩子哪里摔疼了?孩子指着手和膝盖说道:“这里疼”。她对孩子说:“我看看,手这里擦破了点皮,腿这里摔红了,一定很疼吧!”于是边安慰孩子,边帮孩子揉,很快孩子就没事了。
后来她说:“本来想锻炼孩子,让孩子变坚强,可是看看孩子的模样,又不忍心,于是帮孩子边揉边安慰”。不过反而是这种方式,孩子很快没事了,继续玩了起来。
假设,她没有用反馈式倾听,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也没有做出相应动作,也许孩子会自己起来,但孩子一定会从内心深处觉得妈妈不爱自己,自己受伤妈妈也不在乎。
其实,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对孩子教养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孩子间存在着天差地别,可是无论是那种方式,对孩子最好的方式总是最有爱的一种,而反馈式倾听就是沟通中最有爱的一种方式。
02为什么要用“反馈式倾听”?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面对孩子的表达,总会说“你懂什么?”可是想想,每一个孩子,不都是在用自己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从婴儿时期用哭表达需求和感受,到慢慢用手指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再到逐渐说出一两个字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最后学会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任何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他们也用自己想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只有我们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并作出适当的引导,孩子才能健康积极的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只有“通”了,内心才能健康的成长。
而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话语的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最终让孩子“通”,“通”也许是对一件事的明白,也许是对一种感受的了解,也许是心理的某个感受的疏通。
可是很多时候,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和弟弟打架,弟弟哭着找妈妈告状,妈妈二话不说找到我,就将我踢了一脚。
因为这件事,我非常生气,在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叫我吃饭,我赌气的不吃饭,妈妈找我,她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不该打你?”我没有说话,她又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应该打弟弟?”最终和我问了很多句话,我都没有回答。
当时我在内心深处已经认定妈妈就是不爱我,所以,不愿意和妈妈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今了解了才知道妈妈当时的做法是想和我沟通,可是她却用了错误的方式,导致我不愿意开口说话。
若一个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吐露任何的心声,那么孩子的内心健康问题将会很大。
曾经有研究显示:常年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就是不愿和父母吐露心声,才会让自己常年累月处在校园暴力下,而不敢反抗。
其实这些不愿吐露心声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不当的沟通方式所致。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可是“反馈式倾听”却是最好用的一种,因为很多时候沟通不畅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走到孩子的心里,所以,才会造成无效沟通,而“反馈式倾听”就是一种可以走进孩子内心的一种沟通方式。
“反馈式倾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被父母听进去了,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从中受到了鼓励,从而愿意和父母敞开心扉。
03如何用“反馈式倾听”,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
运用“反馈式倾听”和孩子沟通,我们需要做到三步,也就是听---想---说,用这三步做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
首先,父母要做到认真的倾听:
做到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要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01不打断孩子
只要我们留心,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刚喊一声“妈妈”,很多妈妈就会说“又要玩具,不买”“又要零食,不买”,也会有妈妈不耐烦的回到:“又怎么了?”
其实,我们的这些回应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不耐烦,从而影响孩子向我们吐露真实的心声。
而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安静听孩子把话讲完,而非用我们主观的想法臆测孩子,当孩子喊妈妈的时候,我们可以如平时一般,正常的答应孩子,然后安静听孩子讲话。
02用眼神和孩子交流
在听孩子说话时,一定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看着我们对我们说话,而我们低头玩着手机,或者干着自己手中的活,这样会让孩子感觉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
此时我们要做的是,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的倾听,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很重视,对自己说的话也很重视,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后,才会更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03不主观臆测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开始向我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不能主观臆测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失去继续说的'兴趣,孩子会失望的觉得“原来父母是这样看我的”。
这样很不利于继续沟通,当孩子在向我们说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我们想到他可能要说什么,也一定不要说出来,更不要用一些不当的表情,比如:撇嘴、瞪眼等不屑一顾的表情。
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忍住自己的想法,不说出来,依然用很奇待的眼光看着孩子,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倾听,看似容易,实则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被惯性思维引导,很容易打断孩子,或者用我们主观的想法来臆测孩子,这对于沟通是非常不利的,只有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才能让我们做到认真的倾听。
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之前,有次在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玩的时候,我带孩子去玩大滑梯,可是孩子却一点也不想去,并对我说:“妈妈,不要滑梯”,一开始我以为孩子不愿意玩,于是对孩子说:“滑梯很好玩,你看很多小朋友都在玩”。可是孩子却拉着我,非要离开滑梯区域,并说:“不要滑梯”。看着孩子,我突然想,孩子应该是害怕,怕摔倒,所以不想玩滑梯。
于是,我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害怕,害怕自己摔倒?所以才不要滑梯的。”孩子看着我点头。
我抱起孩子对孩子说:“不然这样,妈妈抱着你坐滑梯好吗?你坐在妈妈腿上?”孩子听到后,很开心的拉着我要去玩滑梯。
大多时候,孩子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此时,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话语和孩子的反应做出判断,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只有我们真的了解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的和孩子做沟通,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
最后,父母要说出你听到内容
当我们通过认真倾听,了解了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后,我们就需要对孩子进行反馈,也就是反馈式倾听的最后一步,此时我们需要这样做:
01用肢体动作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后,就需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这样孩子才会放松,才会愿意和我们更进一步的交流。
比如:
孩子害怕时,我们可以用拥抱来鼓励孩子;
孩子担心时,我们也可以用拥抱来给孩子力量;
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边拥抱,边抚摸孩子的背,让孩子的内心得到安慰;
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可以边帮孩子擦眼泪,边安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重视;
孩子疼的时候,我们可以边揉疼的区域,边安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理解。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更会感受到父母是疼自己所疼,能够真的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更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02用共情的方式说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和我们说任何的观点,都是在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此时孩子也许只是需要我们的鼓励,也许是安慰,也许只是分享。所以,面对孩子的任何感受,我们都要用共情反馈孩子。
比如,孩子告诉我们“小朋友抢走了我的玩具”,此时吗,孩子是不开心的,告诉我们,或许是希望我们能够安慰他的同时,帮他抢回玩具或者教他如何抢回玩具。
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做,我们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你是不是不想让他玩你的玩具?”孩子回答是之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告诉小朋友,我不想让你玩我的玩具,也可以告诉小朋友,我们可以交换玩具。”很多时候,孩子明白后,却不敢去说,我们可以继续用反馈式,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一起去?”当孩子点头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可以陪你过去,但是你可以自己说嘛?”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妈妈是在乎自己的,是理解自己感受的。
这样当孩子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愿意和父母沟通分享,甚至寻求帮助。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对了,孩子就能够变得更加信任父母,向好的一面发展,而沟通错了,孩子则可能会变得自卑敏感,多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和任何人吐露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孩子的不良情绪就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
孩子的情绪如同一个空杯,里面装着积极和不良的情绪,若不良的情绪越来越多,积极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少,而一个孩子若常年累月被不良的情绪所吞噬,总有一天孩子可能会崩溃,会被不良的情绪所毁灭。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用正确的方式沟通,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消化不良的情绪,最终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